绍熙四年(1193年),湖南辰州、邵州和武冈一带发生了瑶民暴动,声势很大,形势一发不可收拾,大有向全国蔓延之势。朝廷又任命朱熹为潭州知州兼湖南路安抚使。朱熹这时已对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完全失去了希望,遂反复 ...
绍熙四年(1193年),湖南辰州、邵州和武冈一带发生了瑶民暴动,声势很大,形势一发不可收拾,大有向全国蔓延之势。朝廷又任命朱熹为潭州知州兼湖南路安抚使。朱熹这时已对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完全失去了希望,遂反复推辞不就。到了次年的2月,皇帝不耐烦了,发来圣旨说“长沙屏障,得贤为重”,催其疾速上任。朱熹担心事态蔓延不可收拾,只得违心上任。他一面整治军备以应不时之需,一面派出精通瑶语谙熟瑶性的使者前往瑶族首领那里陈清厉害,结果“不战而屈人之兵”,未发一兵一卒而使瑶洞大王缴械投降,东南震撼。朱熹还非常注重为官廉洁自守,他的好友刘共父为自己建造规模宏大的华丽住宅时,他力劝“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使刘共父停止了大兴土木之举。当他的上司念起劳苦功高,打算帮他营造房舍,以便于他著书讲学时,朱熹几次上书婉拒,说个人的住宿问题不应动用国家的钱来解决,而自己只要有栖身之地就已经足够了,不需要豪华场馆来供自己享用,坚决予以辞谢。还一再写信告知乡里亲朋好友,要遵守国家的法度,服从地方上的管理,切不可恣意生事,横行霸道。 朱熹对自己的家乡婺源是眷恋了一辈子的。朱熹虽然出生在福建尤溪,以后其主要生活和学术活动也大都在福建,但对自己的祖籍家乡---婺源却有着割舍不掉的情怀,他总时刻不忘自己是个徽州人,是个婺源人。对徽州婺源作为他的故乡强烈认同并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他曾不无自豪地在《东溪胜侯列传》序中写道:“婺源为县穷僻,斗入崇山峻岭间,而百年来,异材间出,如翰林汪公及我先君子太史公皆以学问文章显重于世”,在《徽州婺源县学藏书阁记》中是这样说的:“熹故邑人也,而客于闽,兹于事归,而拜于其学。”在为罗氏宗谱所写的序里,朱熹写道:“春露秋寒之感,上世之情,未尝不以祖源为念也。”他在给徽州亲友中的信中也是多次表达了自己的思乡恋故之情,在其中的一封信中他是这样写的:“熹与足下虽得同土壤,而自先流落闽中,以故少得故里之贤人君子游,顾其心未尝一日忘父母之邦也!”在《名堂室记》中他写道:“现君子故家婺源,少而学于郡学,因往游而乐之,既来闽中,思之独不置。故尝以紫阳书堂者,刻其印章,盖其意未尝一日有忘矣。既而,卒不能归,将没,始命其孤熹来居潭溪之上,今三十年矣。贫病苟活,既不能反其故乡,又不能大其阖闾,以奉先祀……”就是在他临死之时,他仍然念念不忘婺源的山水草木风物人情,依然有着对家乡婺源的浓浓眷恋之情,他要他的子孙们“往后你们应当经常回婺源老家祭扫祖墓,对吾祖之乡人,一定要多加礼义,不得有丝毫的慢待。建阳婺源同属一脉,应同荣辱,共进退,”。还长叹自己在有生之年未能再回婺源而深感不安。“熹不孝,近年来未能亲去祖墓祭扫添一炷香,未能再亲新安之山水,吾心不安矣”。其对家乡之眷念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让人不胜唏嘘涕零。 朱熹在他的许多文学作品中也有不少表达自己对家乡婺源眷恋之情的地方,如“故家归来云树长,向来辛苦梦家乡。行藏正尔未坚快,又见春风登俊良”(《赠内弟程洵》)。“我忆当年诸老翁,经纶事业久参同。只今零落三星晓,未厌栖迟一亩宫。”“沉沉新秋夜,凉月满荆扉。露泫凝余彩,川明澄素晖。中林竹树映,疏星河汉稀。此夕情无限,故园何日归(《对月思故山》)。”他在作书序、跋和论著中大都以“新安朱熹”、“紫阳朱熹”、“平陵朱熹”和“丹阳朱熹”(汉时古徽州称丹阳郡,晋为新安)等署名,以寓不忘桑梓之意。 未完待续。
|
如果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移至上方按钮打赏作者
2017-07-04
2017-01-10
2017-06-25
2019-02-09
2017-12-22